本文目錄一覽:
1、在法布爾那個時代,研究動物是蹲在實驗室里做解剖與分類的工作,昆蟲學家的研究是把昆蟲釘在木盒里,浸在燒酒里,睜大眼睛觀察昆蟲的觸角、上顎、翅膀、足,對這些器官在昆蟲的勞動過程中起什么作用卻很少思考;他們給昆蟲工人命名,卻不知道這個工人生產的是什么。
2、從3歲到6歲,法布爾寄養在瑪拉邦村的祖父母家,那里的大農家環境激發了他的好奇心和記憶力。他發現光的來源并探索了樹葉中的鳴蟲——露螽,睡前的故事和冬夜的綿羊陪伴是他童年的溫馨記憶。6歲時,法布爾回到撒·雷旺村,進入利卡爾老師的私塾,學習中,小豬小雞常來覓食。
3、[編輯本段]法布爾一生大事記 小時候的法布爾 1823年12月21日出生于法國南部魯那格山區的古老村落——撒·雷旺,村中的利卡爾老師為他取名為約翰·安利。父親安東呢奧(生于1800年),母親費克瓦爾(生于1805年)。 1825年(2歲)弟弟弗朗提力克出生。
格里高利·索拉姆(Gregor Samsa):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平凡的商人,意外地被轉變為一只巨大的昆蟲。他受困于自己的身體變化,同時面對家庭和社會的反應和困境。 父親:一個身體虛弱的老人,原本依賴著格里高利的經濟支持,但在格里高利變成昆蟲后,對他產生了恐懼和厭惡。
在探索昆蟲世界的過程中,法布爾始終堅守“事實為上”的原則。他不走捷徑,不盲從權威,堅信科學,注重實證,尊重真相。 撰寫《昆蟲記》時,法布爾堅持“準確記錄觀察到的事實”,既不夸大也不忽視。他追求真理,探求真相,揭示自然科學的秘密,這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勞動的崇高目標。
同時,這些形象也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某些方面,如追求自由、勇往直前,以及在困難面前的勇氣和堅韌。通過分析這些昆蟲形象,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法布爾的寫作風格和對自然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