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交由各地質勘查主管部門組織地質勘查隊伍,對礦產資源進行勘查;經地質勘查獲得的地質資料和礦產儲量成果無償地毫無保留地上繳國家,國家計劃部門及各礦業開發部門根據國家制訂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規劃來制定礦產資源開發計劃并納入國家總的計劃中。
2、首先,中國礦產資源總量豐富,能夠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然而,從人均角度來看,資源相對不足,這可能影響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其次,中國礦產品種齊全配套,為各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來源。但是,資源分布不一,部分地區資源豐富,而其他地區則相對匱乏,這可能導致資源分配不均。
3、小規模礦山往往在一個主要石材產區數量很多,星羅棋布,大礦體被分割成小礦體,完整的石材礦床被劃分的七零八落,開采得千瘡百孔,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十分嚴重。由于礦山采掘活動面積過小(最小者幾百平方米),相鄰礦山相互影響,造成礦山企業之間矛盾頻發,傷亡事故時有發生,加大了開采上的管理難度。
摘要 地質環境敏感性評價是進行地質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的基礎,本文以開陽磷礦區為例,通過采用專家賦值和層次分析法(AHP)對磷礦區地質環境問題誘發的主要影響因素的分析,系統選取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地質環境敏感性綜合評價模型,最終劃分出磷礦區地質環境敏感性區域,從而明確未來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易發程度。
重點是龍門山區,西昌—攀枝花地區,四川盆地周邊地區,滇中、滇東地區,貴州和重慶地區,這些地區交通方便,礦業經濟發達,國有大中型老礦山如東川銅礦、個舊錫礦、會澤鉛鋅礦、昆陽磷礦、開陽磷礦、遵義錳礦、六盤水煤礦、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瀘沽鐵礦、重慶地區煤礦都分布在該區。
貴州開陽磷礦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礦山地質災害綜合監測示范工程。通過國家級礦山地質災害綜合監測示范工程的建設,探索總結礦山地質災害監測的工作程序和相應的技術方法,為我國采取快捷、經濟的監測辦法,初步解決礦山地質災害對當地經濟建設造成的威脅提供技術準備,為實施礦山環境恢復工程提供基礎依據。
在各礦區內禁止大礦小開、亂采濫挖、隨意棄置廢石、尾礦等現象,對地質環境造成極大破壞的個體私營礦點進行清理、關閉整頓,恢復礦業秩序,保護地質環境。(三)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是采礦工程活動易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表現在煤礦、鋁土礦、磷礦、汞礦等能源、金屬、非金屬礦山。
開陽洋水磷礦區、遵義錳礦、務川汞礦、萬山汞礦、貴陽金西煤礦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獲中央財政治理資金4440萬元。 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穩步推進。
1、高永濤教授的學術成果豐富多樣,涵蓋多個領域。他的論文在國內外知名期刊上發表,其中包括:1993年:在《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發表了關于單漏口放出條件下的速度場及等速體的研究,以及關于含高承壓水注漿堵水的理論與實踐的文章。
2、主講碩士研究生《特殊巖土施工技術》課程。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級、省部級和廠校合作項目30 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四項,二等獎三項,三等獎二項,局級特等獎一項,專利一項,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指導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40余人。
3、他還擁有專利一項,并發表了60余篇學術論文,其中30余篇被SCI、EI檢索,顯示出他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作為科研和教育的雙重貢獻者,高永濤于1998年被評為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006年更是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4、在2010年ISRM國際研討會和6th亞洲巖力學研討會的論文中, Wu Shunchuan, Pan Danguang, Gao Yongtao:<;/ 研究了采礦引起的河床沉降力學和處理方案, 由K.G. Sharma編著。吳順川, 潘旦光, 高永濤:<;/ 2011年在《工程力學》28卷3期, 分析了深埋圓形巷道圍巖與襯砌的相互作用, 提供了136-141頁的解析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