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隋唐燕樂,作為宮廷內的俗樂總稱,匯集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中國與外國的音樂。從七部樂到十部樂,包括了各種聲樂、器樂和舞蹈形式,其中大曲如《霓裳羽衣》展示了高度的藝術成就。樂器的發展,如琵琶和鼓類的興起,極大地豐富了燕樂的表現力,同時也推動了演奏技巧的進步。
2、隋唐燕樂,是為滿足統治階級享樂的需要而匯集在宮廷里的俗樂的總稱,它包括漢族的和少數民族的,中國的和外國的音樂。從隋初的七部樂到唐貞觀時的十部樂, 包括燕樂、 清商樂、西涼樂(隋初沿用北周“國伎”名稱)、高昌樂、龜茲樂、疏勒樂、康國樂、安國樂、天竺樂和高麗樂。
3、太常寺是隋唐時期管理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負責制定和實施各種音樂禮儀和規范。太常寺下設太樂署和鼓吹署,分別負責雅樂和俗樂的演奏和管理。雅樂主要用于宮廷祭祀和朝會,而俗樂則更多地出現在民間和娛樂場合。教坊是隋唐時期管理俗樂的機構,主要負責宮廷和官府的娛樂演出。
4、中國古代音樂主要分為:上古時期音樂(秦漢之前)、中古時期音樂(秦漢至隋唐)和近古時期音樂(宋元明清)。每一個時期都有自己的音樂理論和代表作品:上古時期音樂(秦漢之前)音樂主要是以歌舞樂三位一體樂舞為主,歌頌神為主。
1、繼承性和兼容性是其突出的特點。隋唐燕樂的特點是繼承性和兼容性是其突出的特點,燕樂實質上是我國封建社會音樂文化的精華,是在長期積淀的基礎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條件催化下的必然產物。
2、隋唐燕樂(泛指宴享娛樂的歌舞),主要就是由樂舞伎人表演的。其形式品種之豐富,技藝之高超,隊伍之龐大,以及在社會上流傳之普遍與深入,都可以說是既空前又絕后的。娛樂性更強的是坐、立部伎和歌舞大曲。坐部伎在堂上演奏,規模較小;共六部。立部伎共八部,在堂下表演,規模較大。
3、中國古代樂舞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延續性很強。“燕樂”的發展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隋唐“燕樂”代表著高水準的樂舞表演藝術,但是它本身是一個不斷完善起來的事物。從“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的名稱演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
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和王焯的《碧雞漫志》則從音樂創作的角度,展現了燕樂二十八調的實踐應用。張炎的《詞源》以及凌廷堪的《燕樂考原》進一步深化了對這一樂調理論的研究。
該書的靈感源于日本學者的《隋唐燕樂調研究》,其核心內容是對歷史上燕樂調諸多難題的深入探討。作者對于燕樂二十八調的來源,與一般學者的觀點不同,他提出這種調式并非源自西域曲項琵琶,而是源于中土西傳的直項琵琶,這一觀點挑戰了傳統的印度音樂來源論,指向了中土清樂的傳統根源。
下一篇:土地評估論文期刊(土地評估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