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本期關鍵詞是 一國兩制 : 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中國政府為實現國家和平統一而提出的基本國策。 按照鄧小平的論述,“一國兩制”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摘要: 構建中國學術的國際話語權對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而提高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力是提升中國學術國際話語權的關鍵之一。國內的語言類學術期刊具有自身的傳播優勢,可以作為推動中國學術期刊對外傳播的一個突破口。
摘要: <;正>;大連理工大學是中國共產黨面向新中國工業體系建設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紅色基因已深深融入大工血脈。面向新時代,大工牢記教育報國初心,以紅色基因激發自覺,勇擔";四個服務";使命,扎根東北大地,加快推進一流大學建設,學校綜合競爭力正在穩步提升。
要加強";一帶一路";務實合作,提升俄社會";一帶一路";民意根基,就必須努力改善俄羅斯";一帶一路";擬態環境。
港臺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社會制度相近,民間傳統交往密切,港臺加強合作交流,為兩岸交往提供先行先試的經驗,不僅符合港臺各自的利益,更可彰顯香港實踐“一國兩制”率先垂范的意義。
一國兩制的歷史背景源于20世紀后期的中國,旨在解決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這一構想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政治意義。 香港、澳門問題的歷史背景:20世紀初,由于清朝衰落及西方列強的侵略,香港和澳門分別被割讓給英國和葡萄牙,成為殖民統治地區。
一國兩制的提出背景是復雜的。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開始考慮如何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以及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的問題。考慮到這些地區的特殊歷史背景和社會制度差異,中國政府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這一構想旨在通過和平談判和協商的方式,實現國家的統一,同時保障不同地區人民的合法權益和利益訴求。
一國兩制是中國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國情下產生的特殊政策。具體來說是為了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促進國家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下是對這一政策的詳細解釋: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一國兩制是中國政府在處理臺灣問題和港澳問題上提出的特殊政策。
歷史背景:早在五十年代,中國政府就曾設想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1955年5月,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上即提出:中國人民解決臺灣問題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
“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提出20世紀70年代,國內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為確立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創造了新的有利條件。1987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黨和國家工作的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同月,中美決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關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