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比較研究了PRGD/FK506/NGF復合導管在大鼠外周神經再生中的效能,這一研究于2010年發表在《神經病學印度》雜志上(SCI收錄)。 在生物力學領域,陳亮、黃繼鋒及蔡賢華對骨盆垂直不穩定性骨折進行了深入研究,該成果于2010年在《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上發表。
朱東亞近期發表的幾篇具有代表性的論文涉及了大腦缺血的治療策略和相關機制。在2010年的《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上,他探討了缺血引發的nNOS(神經一氧化氮合酶)與PSD-95相互作用的干預方法,研究號為16(12):1376-8。
年至2001年間,朱東亞轉至中國藥科大學,他的研究重點轉向心腦血管創新藥物,期間他在國內外期刊發表了近20篇學術論文。他的科研成果顯著,發現了一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腦缺血新藥,并正在進行深入的后續研究。
朱東亞,男,1956年11月生,漢族,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5~1990在南京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1991-2001年在中國藥科大學工作,主要從事心腦血管創新藥物研究,在國際和國內期刊發表研究論文近20篇,發現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腦缺血新藥1個,現正進行深入研究。
NMDA受體是一種雙門控通道,其激活不僅受膜電位影響,還受其他神經遞質調控,如谷氨酸和甘氨酸。在突觸傳遞中,D-Ser與NMDA受體的共定位提示它們之間可能存在功能上的互動。
王釗的研究工作在神經科學和藥物作用機制等領域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其中,他在2009年的研究中探討了ApoE4對海馬神經元中NMDA受體激活對IDE降解酶影響的作用,這項成果發表在《神經科學信使》上,文章標題為";Apoe4通過激活NMDA受體減少 Hippocampal Neurons中的IDE";。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近日傳來喜訊,其畢業生李楠欣博士在國際知名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上發表了重要論文,揭示了抗抑郁藥物氯胺酮的神經機制。該研究由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研團隊完成,首次揭示了氯胺酮如何通過激活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突觸內蛋白合成通路,加速神經突觸形成,從而快速產生抗抑郁效果。
朱東亞近期發表的幾篇具有代表性的論文涉及了大腦缺血的治療策略和相關機制。在2010年的《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上,他探討了缺血引發的nNOS(神經一氧化氮合酶)與PSD-95相互作用的干預方法,研究號為16(12):1376-8。
NMDA受體信號傳導的高功能可改變皮層回路的興奮和抑制平衡,并產生類似精神分裂癥癥狀的行為。 Kocerha等人利用NMDA受體拮抗劑地佐西平快速誘發精神分裂癥樣行為,檢測了小鼠不同腦區miRNA的表達。 他們發現,用急性而非慢性地唑西林治療的小鼠在pfc中的腦特異性miRNA miR-219明顯減少。
甘氨酸通過興奮性甘氨酸能NMDA受體控制負值情緒聯想,這項研究借此擴展了甘氨酸的生理和行為含義。據介紹,當與其他結合甘氨酸的亞基GluN1結合時,非經典的NMDA受體亞基GluN3A和GluN3B可以產生純被甘氨酸激活的興奮性電導。但是,尚未在天然成人組織中鑒定出功能性GluN1 / GluN3受體。
1、這項研究首次證明了神經元電活動能夠調控靜息態小膠質細胞的運動,并揭示了小膠質細胞對神經元活動的穩態調節。這一發現為神經-免疫交叉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深入理解神經系統功能和疾病機制。
2、導語:2018年2月8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宣布成功克隆了猴姐妹“中中”和“華華”。這一突破性成果不僅令人興奮,而且再次引發了關于克隆技術的倫理問題的討論。
3、在過去的五年里,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承擔了34項重要研究任務,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部的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重點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的重點方向性項目等國家級重大項目。實驗室在此期間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科研成果。
4、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該研究所在神經科學領域擁有世界領先的地位,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神經成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這個實驗室集成了各個領域最優秀的研究人員,旨在解決重大的科學和社會問題。這里的成果包括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白蛋白納米粒子等。
5、小膠質細胞生理功能2012年11月29日,Developmental Cell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杜久林研究組題為《靜息態小膠質細胞與神經元之間的雙向功能調節》的研究論文。該工作由博士生李瑩和杜旭飛在杜久林研究員的指導下共同完成。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免疫效應細胞。
1、龔啟勇近期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論文,涵蓋了多個領域,其中包括神經影像學、精神障礙研究以及大腦功能連接性分析等。
2、至今,他已發表了超過110篇SCI論文,其中包括在中國頗具影響力的百篇國際學術論文。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學術界的肯定,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2009年,他憑借杰出的科研能力,作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代表,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年度報告》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