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非均衡發展理論則提出了一種不同的視角,它主張優先發展具有帶動性的部門,通過這些部門的強勁增長,進而推動其他部門跟進。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非均衡發展理論顯得更為實用和實際,更能指導發展中國家的實踐。
2、非均衡發展理論強調經濟系統內部各區域、產業、群體之間的不均衡現象。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不會自然而然地達到均衡狀態,而是通過各種內外部因素的作用形成非均衡態勢。非均衡發展理論主張通過政策干預和資源優化配置來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內生增長理論 內生增長理論主要探討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和機制。
3、非均衡發展主張首先發展一類或幾類有帶動性部門,通過這幾個部門的發展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非均衡發展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更有合理性和現實指導意義。
4、區域均衡發展理論:該理論主張區域內各部門和各地域應協調均衡發展。它強調區域內人口、資本、技術等各項經濟要素的均衡分配和組合,認為只有各產業部門和空間都均衡發展,才能充分發揮區域經濟的整體功能。
1、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態之間的不均衡: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環境和生態造成了壓力,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以往一些地區過于關注經濟增長速度,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盡管近年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在空氣質量、森林覆蓋率、能源資源保護等方面與一些國家相比仍有差距。
2、原因: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的不平衡,我國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經濟始終保持高速或中高速增長,但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總量不足,均等化程度偏低。
3、我國城鄉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GDP上,這種不平衡性是復雜且深層次的社會經濟問題。在GDP數據上,城市地區的經濟總量遠超農村地區。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總量上,也體現在人均GDP上,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遠高于農村居民。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城鄉二元體制的存在。
4、城鄉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東西部城鄉差距大和基礎設施差異大兩個方面。 東西部城鄉差距大 經濟發展水平:受市場機制作用及政策效應影響,我國經濟資源配置偏重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導致中部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與東部地區相比存在顯著差距。
5、城鄉差距的原因: 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長期以來,農村居民主要從事第一產業,而城市居民則從事第二和第三產業。由于第第三產業代表了更先進的生產力,城市居民獲得的收益相對較高。而農業生產力落后,農民獲得的收益相對較低。
均衡發展戰略和非均衡發展戰略的不同及引起的結果如下: 均衡發展戰略:均衡發展戰略是由西方發展經濟學家提出,主張各部門齊頭并進、均衡發展的戰略。該戰略認為,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在于資金不足,而解決資金不足問題的關鍵在于均衡發展。
總體而言,非均衡發展戰略和均衡發展戰略各有優缺點。非均衡發展戰略能夠在短期內帶來顯著的經濟成效,但長期來看可能會導致經濟結構失衡和社會不穩定。而均衡發展戰略雖然實施難度較大,但能夠促進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公平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
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 目標:縮小沿海與內地經濟差距,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力均衡布局。 投資重點:以內地為主,特別是在三線建設時期,構建了一系列工業體系。 成就:東西部工業差距得到平衡,全國大型企業中40%以上分布在三線地區。 理論來源:前蘇聯的社會主義生產布局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