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臺。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是被清朝通緝的,不能在祖國停留,他當然無從在祖國建設。辛亥革命后,他是開國元勛,但是很快袁世凱又通緝他。他這一生的后半期,實際上的執政時間,不到一年半。三個月的臨時大總統,還有一年多的非常大總統,一句話,不是正式大總統。一個世紀過去了,很多事情被人們淡忘了。
以辛亥革命為起點,承續孫中山先生等辛亥一代開創的偉大事業,這個有著廣泛社會基礎、組織紀律嚴整、思想高度統社會動員能力強大的無產階級政黨,以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觀察和分析中國的問題,以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綱領凝聚億萬人民的力量,以民族復興的使命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步伐。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其次,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制定了《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并沒有像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那樣,重新建構社會結構。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漢人舊官僚卻未受根本性沖擊。因為主導各地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軍人、舊式官僚、地方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權力,這反而更加鞏固了他們原有的地位。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近代長達260多年的腐敗屈辱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研究: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研究,揭示它們在封建社會瓦解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分析這些事件和人物如何推動或阻礙了封建社會的瓦解進程。 封建社會瓦解的歷史意義:分析中國近代封建社會瓦解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中國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和生產關系以地主階級和農民為主體,經濟上存在著封建剝削和壓迫的關系。土地被少數地主壟斷,農民失去了土地的基本自由使用權,導致農民生活貧困,無力抵抗外來侵略。同時,中國的產業和商業也被外國資本控制,經濟上喪失了獨立和自主發展的能力。
可見,腐敗無能、軟弱透頂、閉關自守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根源。
在經濟體制方面,封建地主階級對土地的私有制以及小農經濟模式限制了生產力的提升。 政治體制上,中國封建社會實行的是一種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這種封建君主專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社會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