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飲食與生活健康論文800字篇1 【摘要】 話說民以食為天,而健康則是身體的最大本錢。這些無疑都牽動著我們的神經。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我們早已擺脫了東亞病夫的稱號。但肥胖等系列的現代病也開始纏繞國人,食品營養與健康這門課應該推廣成為為大家廣為接受的一門學問。作為當代大學生,學習和宣傳健康的飲食方式義不容辭。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對營養知識缺乏了解,存在濫吃現象,不重視本人膳食平衡問題,不講究科學性及營養性,飲食隨意性較大,有某些問題帶有普遍性。 碳水化合物明顯攝入不足。尤其是女生攝入熱量普遍偏低,只有標準熱量的69%左右。 三餐熱量分布不當。
關于飲食營養與健康的論文篇1 摘要 現代社會,能吃的東西越來越多,人們的飲食和營養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在社會大群體里,大學生這個群體也以其人數的逐漸龐大、身份的特殊性而備受關注,其中飲食與營養是關注度較高的方面。
飲食與健康論文1500字篇1 大學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離開了父母,擁有了較為獨立的生活,卻還沒有完全能夠良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這里我主要講的是關于在校大學生的飲食與及健康問題,大學生們的飲食生活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擁有一個健康的飲食習慣。
硒形態分析和實際調查表明,巖石、土壤中無機硒總量,從我國東北三江(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到西南三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并非是一低硒帶。由水溶性硒、交換態硒和有機硒組成的非閉蓄性硒才是一低硒帶。
在這里作者所指的有效態硒是固液相平衡中能互相交換的硒而不是水溶性硒,它相當于有機硒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由于土壤中有機質85%~90%為腐殖質,很顯然腐殖質將固定住大量的硒而使其失去活動性。然而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腐殖酸結合態硒可分為胡敏酸結合態硒和富啡酸結合態硒。
硒土的形成與地質作用密切相關。在某些地質條件下,土壤中的硒元素含量相對較高,經過長時間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富含硒元素的土壤。這些土壤中的硒元素可以以多種形態存在,如無機硒和有機硒等。這些不同形態的硒在植物中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也有所不同。此外,硒土還具有一定的環境指示作用。
植物對土壤中硒的吸收決定于土壤硒的植物有效性,土壤硒有效性則又與其存在形態有關,同時還受氣候及土壤的pH值、有機質、Fe、微生物等環境條件的影響。土壤中硒存在形態包括單質硒、硒化物、亞硒酸鹽、硒酸鹽和有機態硒(Lakin,1961),其中,土壤中水溶性硒和有機態硒是有效態硒,對生物的吸收利用最為有效。
1、控制高硒區不同類型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土壤母質和出露的巖石類型、產狀及地球化學環境。 關鍵詞 恩施 硒中毒 土壤 恩施地區是國內外知名的人體硒中毒區。研究已經證實人體硒中毒是由于攝入過量的在高硒土壤種植的高硒糧食、蔬菜等引起的。因此查明高硒土壤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是預防人體硒中毒的基礎。
2、決定土壤有效態硒的因素主要有鐵錳氧化物、有機炭、pH、Eh等(第五章第三節)。除此之外,土壤中S的濃度也是制約土壤硒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中毒危險村中土壤S的濃度為0.044%,而非中毒村中土壤S濃度為0.14%,顯然在非中毒村土壤中S起到了阻止植物吸收硒的作用(圖5-10)。
3、恩施地區地貌、氣候特點和巖石產狀決定了巖石硒對土壤硒的貢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見第五章第三節)。
4、硒中毒地區主要受非地帶性的地質因素——巖石的影響,所以,其分布無地帶性規律,而是呈散灶狀分布。在中國,湖北恩施、陜西紫陽為硒中毒的灶狀病區,主要與高硒含煤地層有關。在調查恩施高硒環境及形成原因時發現,當地石煤硒含量高、儲量豐、出露面大且呈灶狀分布。
5、在環境中,硒的過量或缺乏都會產生不同的生物效應,這是硒的一個重要生物地球化學特點。湖北恩施地區是知名的硒中毒區,研究已證實人體硒中毒是由于攝入過量的在高硒土壤種植的農產品引起的;而我國北方的克山病(地方病)則是與環境硒的缺乏有關。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