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若宮俊司在學術領域發表了兩篇重要的論文。首先,他探討了";角膜異物:角膜創傷的特性";(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Vision and Ophthalmology 2002 年的海報發表)。這篇研究深入分析了角膜受到外來物質影響時的特性和創傷機制,為理解和處理這類眼部創傷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理論依據。
首先在迷惘的一代與信仰崩塌的文化語境中。其次對“創傷理論”與“創傷寫作”的研究能夠挖掘出文學的社會功能。最后創傷理論的核心被認為是一種無意識(潛意識)的動機。
創傷與沖突緊密相連,壓抑與釋放之間的沖突是創傷理論的核心。晚年時,弗洛伊德提出了結構理論,將視角轉向不同心理結構之間的沖突,解釋創傷后的異常表現。在1916年,弗洛伊德修正了他的創傷理論,認為創傷是一種體驗,不一定實際發生。這種體驗是一種強大刺激,導致精神運轉方式持續失調。
語言與創傷:創傷會導致語言轉化的障礙,使個體難以將創傷感受轉化為象征符號,陷入困境。語言表達受到抑制是創傷理論中的關鍵點。性與創傷:性是創傷的重要關聯因素,無論是性誘惑、侵犯還是拒絕,都可能成為成年后心理癥狀的觸發因素。
在科研項目方面,趙冬梅更是活躍,她不僅主持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的研究課題,這些項目的深入研究和實踐進一步提升了她在創傷心理研究領域的影響力。她的工作不僅豐富了學術界對心理創傷的理解,也為實際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提供了理論支持。
李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員工心理契約和雇用關系的心理契約領域。具體來說:員工心理契約:李原對員工心理契約的結構及其內部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探討了心理契約對工作相關態度的影響,如《員工心理契約的結構及其內部關系研究》和《員工心理契約的結構——結構及其對工作相關態度的影響》等論文所示。
這些論文反映了李原在員工心理契約、教育動機、雇用關系和課堂教學等領域的重要貢獻。
管理學領域: 著有《企業員工的心理契約:概念,理論及實證研究》,該書深入探討了企業員工心理契約的概念、理論及實證研究。 與他人合著了《組織行為學》和工商管理MBA案例《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MBA案例,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卷》,這些著作涵蓋了組織行為、人力資源管理等管理學核心內容。
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中國員工的心理契約、印象管理、激勵理論與實踐、領導力以及工作與家庭沖突等議題。 研究成果:主持并參與了多項國家級課題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項目,發表了如“員工心理契約的結構”和“心理契約違背的形成過程”等具有深遠影響的論文。
以下是李原的主要著作列表:主編作品:2006年,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三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專著:2006年,企業員工的心理契約:概念,理論及實證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合著:2005年,與孫健敏合作的組織行為學,復旦大學出版社。
李原,2002年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獲博士學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管理學院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員工的心理契約,印象管理,激勵理論與方法,領導,工作與家庭沖突等。
趙冬梅的研究重點集中在創傷心理的認知層面,她的學術貢獻豐富,已經發表了多篇關于心理創傷的深入研究論文,總計達十余篇。
本文由劉建鴻和王錦翻譯,主要介紹的是美國知名的心理咨詢師、藝術治療師以及表達性藝術治療師Cathy A. Malchiodi的專業背景。Malchiodi在美國兒童創傷與喪失研究院擔任要職,她的臨床經驗超過25年,積累了豐富的治療各種年齡段和類型患者的實踐經驗。
祝卓宏,一位在心理學領域深耕的學者,以博士研究生的身份,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深造。他不僅在學術上有所建樹,更是在實踐領域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能。
汪海燕,教授,碩士生導師, 湖北武漢人,1953年1月出生。
下一篇:論文范文兩會(全國兩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