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年林士諤以第一名身份通過了廣東省赴美公派留學考試,被廣東省教育廳錄取為公費留學生前往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MIT)航空系學習(在上海交通大學期間,身為林士諤學長的錢學森,由機械工程轉學航空,因而在國內多停留一年,兩人于1935年同時就讀于MIT航空系,就此結下了深厚友誼)。
鄭元熙先生的學術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動力學研究:1957年,他在《北航學報》發表了題為“變質量剛體的某些動力學普遍定理”的論文,對動力學理論做出了深入探討。陀螺儀運動分析:1959年,鄭元熙在《北航學報》上發表了關于動基座上陀螺儀運動方程的研究成果,考慮了內外環質量的影響。
此外,他還翻譯了陀螺理論的著作《陀螺系統》,進一步推動了國內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和理解。總的來說,鄭元熙的學術貢獻豐富了我國的力學理論體系,對教育和科研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鄭元熙,1925年8月23日出生于印尼爪哇井里汶,早期學術生涯始于1944年至1948年,在國立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求學,期間他以優異的表現獲得了工學士學位。之后,鄭元熙繼續深造,1948年至1951年在清華大學航空系擔任助教,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
1、楊友堂教授。江蘇常州人。1954年該校畢業。后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系,1959年畢業后留校任教。兼中國振動學會動態信號分析學會理事,全國時間序列分析及應用研究學會理事,中國慣性技術學會成員。
2、吳學顯的倒臺標志著云南匪患的緩解,隨后,其他土匪頭目如禹發啟、楊友堂等也相繼被清除,云南的匪情得以緩和。
3、——出自宋·潘閬《歲暮自桐廬歸錢塘晚泊漁浦》70、空村惟見鳥,落日未逢人。——出自唐·杜甫《東屯北崦》7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出自唐·王維《歸嵩山作》7落日收病馬,晴天曬陣圖。——出自唐·賈島《代舊將》7落日滿大江,孤舟猶獨行。——出自楊友夔《松江》7落日照高牖,涼風起庭樹。
林士諤在科研領域獨樹一幟,他創造性地提出的高階方程解法,被國際數學界賦予了“林士諤法”的美譽。在40年代,他投身航空領域,不僅從事教學工作,還積極參與研制和管理工作。他的一項重要發明——膜盒式真空速表,經實際應用證明性能優異,贏得了“光華發明獎”的肯定。
年,周恩來總理親筆批示,抽調清華大學、北洋大學等八校精英,組建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沈元、屠守鍔、林士諤、陸士嘉等27位教授、19位副教授從海外學成歸來,首屆1094名新生從全國匯聚北京柏彥莊,37000余名在校學生以及4200余名教職員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起源于建校初期的飛機設備教研室。1956年,為滿足“兩彈一星”慣性制導的需求,錢學森先生倡議下,由林士諤先生創立了“航空陀螺及慣性導航”研究室,由此發展出精密儀器及機械學科。1981年,學院成為首批全國博士點,1988年成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