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 舞貔貅是吳川市梅菉鎮特有的民間廣場喜慶舞蹈。貔貅是民間傳說的一種猛獸,據說比獅子更威猛。舞貔貅由數十人用盾牌相托,搭成3層人塔。第一層由28個大漢組成底層,再由8人疊成第二層,8人組成第三層。貔貅(由2人扮演)從人梯登上“塔”頂,在上面起舞、采青。
2、在中國古代音樂的廣闊領域中,";八音";象征著一種獨特的藝術集合。而在廣東湛江的古鎮安鋪,流傳著一種有著80多年歷史的獨特器樂藝術——安鋪八音。據說,這源于李元明秀才對古代“八音”的創新,他將本地民族特色融入其中,以曲目如《報春來》、《小桃紅》、《浪淘沙》等為基石,構建起豐富的音樂畫卷。
3、湛江的紅土文化瑰寶:儺舞 在廣東湛江,流傳著一種被尊稱為“舞蹈活化石”的古老藝術——儺舞,其獨特的走成倀形式源自中原及閩南地區,主要在雷州市的附城、松竹、南興、楊家、白沙、客路等鎮區盛行。每年正月十五或十六,或逢神誕之日,人們會舉行這一儀式,主要目的是驅邪避災,祈求平安,接納吉祥。
4、湛江,不僅地理位置獨特,而且有著獨特的民間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有人在描述地方風俗時曾用“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來表達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事實上,真正做到“十里不同”的地方畢竟不多,象二人轉,走遍東北大地,都在唱;大秧歌,北方農村,都在扭。但是在湛江卻不同。
5、雷州半島具有全國獨一無二的雷州歌和雷劇;北部地區的木偶戲、白戲、安鋪八音、吳川“元宵三絕”(即飄色、泥塑、花橋)、東海的人龍舞,以獨特的風格、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廣泛流傳;著名古代政治家、文學家留下了中原文化色彩的蹤跡,近、現代一批文人學者、著名人士又閃爍著“紅土文化”特有的光華。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
論文參考文獻是論文寫作中可以參考或引用的主要文獻,列在論文末尾。引用應該另起一頁,標注方法應該是《GB7714-87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中文:書名-作者-出版信息(版本地點、出版社、版本時期):作者-書名-出版信息對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1)所列參考文獻應為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核實。
民俗旅游的研究內容大多數集中在民俗旅游概念、特點和分類研究;民俗旅游規劃、開發及開發模式的研究;民俗旅游的有關文化方面的研究;民俗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區域旅游發展研究;民俗旅游與市場、經濟相關的研究;民俗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民俗旅游的中外對比研究等等。
這方面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和完善,要跟著旅游業的發展而日趨合理化。近年來研究成果呈明顯增勢,各種學術論文、著作不斷涌現,從公開發表的形式來看,主要有兩大類: 旅游、地理、歷史和其他相關報刊、雜志(以學報為主)上刊登的有關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的論文,這種類型的研究成果最多。
東嶺村的“考兵”儺舞在1992年被《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收錄,1998年,羊城晚報的顏長江主任觀后稱其為“中國文化活化石”。中山大學的康保成教授也對東嶺村的儺舞進行了深入研究。此外,陳瑜文人在《民俗曲藝》發表論文,東嶺村的“考兵”儺舞在國際民俗攝影領域也獲得了多項榮譽。
東嶺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當時其祖先從北方遷徙至福建莆田,隨后在明朝時期進入湛江,并在明末最終在此地定居下來。東嶺的";考兵";儺舞面具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據考證,這些面具最早在明末清初時期雕刻而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這些寶貴的面具平日里被精心保存在村中的靈岡廟內,供人瞻仰。
將這一舞蹈譽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自那時起,東嶺村和其獨特的考兵儺舞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和媒體的目光。2009年元宵節后,東嶺村的考兵儺舞頻繁出現在《湛江鄉情》、《湛江晚報》等多家媒體的報道中,并受到了國內外的關注。
東嶺村的考兵儺舞面具,源自明末清初,已有400多年歷史,保存于靈岡廟內。每逢元宵節,考兵儺舞會在元宵拜祭祖先儀式上進行,由五位將軍、土地公、土地婆共同參與,以驅邪納福,祈求國泰民安。東嶺村的考兵儺舞深受中原與吳越文化影響,傳承其特色,并保留了中原地區流傳的祭祀儀式,以驅鬼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