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湘西地區的瓦鄉話,又稱鄉話方言,主要在沅陵、瀘溪、辰溪、古丈、永順、大庸、溆浦等縣的相鄰地帶廣泛使用。其中,古丈縣作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部分,其居民群體多樣,分為民籍、客籍、苗籍、章籍和土籍等不同的身份群體。在古丈縣,居民的語言使用也反映出多元性。
2、湖南湘西地區存在一種獨特的語言——鄉話,它是一種不同于當地官方語言的方言。鄉話主要分布在沅陵西南,以及溆浦、辰溪、瀘溪、古丈、永順、張家界等地與沅陵交界的地區,覆蓋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擁有約40萬人口。鄉話地區的人們常以“瓦鄉族”自稱,但也普遍使用“瓦鄉人”這一稱呼。
3、古丈縣:東部與沅陵交界地帶,高峰鄉、巖頭寨等鄉全境,高望界林場及羅依溪鎮的部分區域。特別提及的是,城步苗族自治縣的南山牧場,據傳清康熙年間有部分瓦鄉人遷徙至此,人口約1500人。
4、古丈縣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中部偏東,武陵山脈斜貫全境,最高海拔1146米,總面積1297平方公里。戰國時,古丈屬楚,秦屬黔中郡,清道光二年(1822年)置古丈坪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置古丈縣至今。
5、年7月,古丈縣政府成立土地陳報處,丈量田土,征收田賦。丈量員在西南鄉、仁愛鄉受阻,從而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以向愛國為首的土家農民反土地陳報運動。參加這場斗爭的農民達1500多人,他們同時擁有730多枝槍。
6、土家族的介紹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人口570.42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已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
1、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2、苗族曾經自稱 Hmub(諧音:牡)、Hmongb(諧音:蒙)、Hmaob(諧音:摸)、maob(諧音:毛),有的地區自稱“ghab nus(諧音:嘎腦)、ghab Xongb (諧音:仡熊)、deb songb(諧音:帶叟)等。
3、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谷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
4、從中國苗族的分布情況看,其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從人數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3] 。
1、這些歌是苗漢雜居區漢()族牧童口中唱出的,比起許多優秀苗歌來,還應當說是次等的次等。 苗族男女的歌聲中反映的情感內容,在語言轉譯上受了一定限制,因之不容易傳達過來。但是她們另外一種藝術上的天賦,反映到和生活密切關聯的編織刺繡,卻不待解釋比較容易欣賞理解。
2、答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正是湘西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真摯,善良的民風以及人民對民歌的由衷熱愛,苗歌才會如此優美動聽。
3、刺繡挑花藝術限於女人,唱歌卻不拘男女,本領都高明在行。――《抽象的抒情・;湘西苗族的藝術》從上述文字中,可以想象,生於斯長於斯的沈從文自小耳濡目染,那些動聽的民歌已深入他的骨髓,融入他的靈魂之中。
4、